基督以彰顯永恆與權柄的榮耀形象行走在代表七教會的金燈臺間

20250902晨禱
詩歌:新耶路撒冷-宇宙的新燈台
https://youtu.be/O98EVJTqr_c?si=c40i_nCPKGorBbnh
基督以彰顯永恆與權柄的榮耀形象行走在代表七教會的金燈臺間。
啟1:10-20

【啓一10】「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聽見在我後面有大聲音如吹號,說:」
【啓一11】「『你所看見的當寫在書上,達與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那七個教會。』」

•「我被聖靈感動」(10節),原文直譯是「我在聖靈裏」,是啓示錄的獨特用法(四2;十七3;二十一10),可能是指一種恍惚的狀態,先知的靈向聖靈完全敞開,準備好接受異象。
•「大聲音如吹號」(10節),這情形與神當年降臨西奈山、頒佈律法時一樣(出十九16-20)。
•「主日」(10節),原文是「主的日」,意思是「屬於主的日子」,新約聖經中唯有此處提到,意思並不能確定,有兩種可能的解釋:
1.指星期天,即七日的第一日、主耶穌復活的日子(約二十1)。雖然「主日」還不是初期教會對星期天的普遍稱呼,但主後107年,使徒約翰的門徒伊格那丟(IgnatiusofAntioch)曾把七日的第一日稱作「主日」(EpistletotheMagnesians,chp9.Ante-NiceneFathers,vol.1,pg.62-63)。
2.當時的羅馬皇帝多米田自封爲「主和神DominusetDeus」,並把自己的生日稱爲「主日」。主耶穌在這一天向使徒約翰顯現,顯明祂纔是真正的「主」。

•「以弗所、示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11節)是羅馬帝國亞細亞省的七個主要城市,沿着官道按順時針方向排列,送信者可能先從以弗所開始,然後依次送達七個教會。亞細亞的衆教會和這七個教會面臨着相似的處境,來自羅馬政府、猶太教、行業公會和背道者的巨大壓力,要迫使信徒在信仰和行爲上妥協。
•時代論(Dispensationalism,始於達祕弟兄JohnNelsonDarby,經《司可福串注聖經》廣爲傳播)的解經者認爲,七教會預表教會歷史的七個時代:以弗所代表第一世紀的教會,士每拿代表教會受逼迫的時代,別迦摩代表國教時代,推雅推喇代表天主教時代,撒狄代表宗教改革時代,非拉鐵非代表近代宣教時代,老底嘉代表現代離教背道的時代。

•拔摩島和亞細亞七教會的位置:都在現在土耳其的西部,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

【啓一12】「我轉過身來,要看是誰發聲與我說話;既轉過來,就看見七個金燈臺。」
【啓一13】「燈臺中間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長衣,直垂到腳,胸間束着金帶。」
【啓一14】「祂的頭與發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
【啓一15】「腳好像在爐中鍛鍊光明的銅;聲音如同衆水的聲音。」
【啓一16】「祂右手拿着七星,從祂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面貌如同烈日放光。」

•主耶穌顯現出這樣的容貌有什麼屬靈的意義?

這幅形像的整體背景是基督行走在七個金燈臺中間(1:12-13),這代表祂是教會的主,常在祂的教會中行走、看顧和守護。其具體容貌的屬靈意義如下:

1.「好像人子」:
·這是耶穌在福音書中最常用的自稱(如但以理書7:13-14),強調祂的道成肉身和真實的人性。但在此榮耀的異象中,指先知但以理所預言的「駕着天雲」而來、「得了權柄、榮耀、國度」的那位「人子」(但七13-14)彌賽亞。「人子」在燈臺中間,象徵基督常在祂自己的百姓中間(太二十八20;約十四18),看顧祂的教會。
2.「身穿長衣,直垂到腳」(13節),
是七十士譯本用來描述大祭司服裝的用字(出二十八4;二十九5;利十六4),基督就是那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來四14)。
3.「胸間束着金帶」:
·工匠或士兵的腰帶束在腰上以便工作或奔跑,但胸間的帶子則象徵着莊嚴、尊貴和已完成工作後的安息。
·金代表神聖和榮耀。這表明耶穌的救贖大工已經完成,祂現在以得勝、榮耀的君王和祭司的身份,帶着權柄和慈愛看管教會。代表尊貴,因爲舊約大祭司的腰帶並非「金帶」,而是「捻的細麻,以繡花的手工做腰帶」(出三十九29)。
4.「頭與發皆白」:
·這形象直接引用自但以理書7:9中對“亙古常在者”(父神)的描寫「祂的頭髮皆白,如白羊毛,如雪」(14節),是先知但以理所看見「亙古常在者」、也就是神的形象(但七9)。這表明耶穌與父神同享永恆的屬性——祂是永恆的、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
·白色也象徵絕對的聖潔、純潔和智慧。
5.「眼目如同火焰」:
·表明基督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二23),可以「遍察全地」(亞四10)。這象徵着全知的洞察力和聖潔的審判。沒有任何事物能在祂眼前隱藏。祂能看透萬事萬物的本質,包括人心中的隱情和教會的光景(參看啓2:18-23對推雅推喇教會的審判)。
·火焰能煉淨雜質,也代表祂的審判能潔淨一切不義。
6.「腳如鍛鍊光明的銅」:
·是先知但以理所看見神使者的形象(但十6)。「銅」可能指一種銅合金。銅在聖經中常代表審判(如祭壇的銅包邊,民16:37-39;銅腳象徵審判,但2:33)。
·在爐中鍛鍊表示這審判是純淨、有力、無可抵擋的。
·祂的腳行走在燈臺(教會)中間,表明祂是教會的審判者,祂要審判祂的家,潔淨祂的子民。
7.「聲音如同衆水的聲音」(15節),是先知以西結所形容神的聲音(結四十三2),在拔摩島與海浪朝夕相伴的使徒約翰,對這個比喻的印象尤其深刻。
·衆水(或洪水)的聲音是巨大、威嚴、充滿能力、令人敬畏的。這表明基督的話語帶着無可抗拒的權柄和能力,祂一說,事就成就(創1:3)。

•「七個金燈臺」(12節),並非指一座有七盞燈的燈臺(出二十五31-39),而是指七座分開的燈臺,代表七個教會(20節)。金在聖經裏象徵神的性情,教會就是神的金燈臺(出二十五31),要向世人見證神的性情(太五15-16)耶穌基督就是神榮耀所發出的光輝,信徒所要發出的光,就是這光。讓燈臺發光需要用油,油就是聖靈(亞四6),教會只有靠着聖靈的能力,才能發出基督的光,照亮世人心中的黑暗(亞四2)。

•「祂右手拿着七星」(16節),表明這「七星」是屬於基督的。「七星」代表七個教會的使者(20節)。
•「從祂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16節),指當時羅馬士兵使用的舌頭狀短劍,象徵基督的話語有無可抗拒的審判權柄(來四12)。

•「面貌如同烈日放光」(16節),是使徒約翰見過的基督登山變像時的形象(太十七2),象徵榮耀可畏(太十三43)。「光」原文意思是「能力」。
•14-16節就像復活的基督向教會所啓示的一幅自畫像,在送給七個教會的信中,除了老底嘉之外,每一封信都以基督的自畫像和自稱(18節)中的一項特徵作爲開頭(二1、8、12、18;三1、7)。

•新約時代羅馬士兵使用的短劍MainzGladius,從西班牙引進。羅馬軍團士兵的標配是短劍、大盾、標槍和匕首。稱霸千年的羅馬軍團採用方陣攻擊戰術,重步兵遠距離投擲數輪標槍以後,再用短劍配合大盾近距肉搏,主要用於刺而不是砍,在密集的方陣中可以避免誤傷隊友。
「劍」(啓一16;二12、16;六8;十九15、21)原文(rhomphaia/ῥομφαία)在古希臘的文獻中指色雷斯人從主前第四世紀開始使用的長柄單刃刀,刀片約60-80釐米,柄長約50釐米。但在古羅馬的文獻中,rhomphaia最初是指「矛」、後來是指「劍」(Plutarch:LifeofAemiliusPaulus18;Eustathius,onIliadverseVI166;Hesychius)。羅馬軍隊使用的「劍」並非長柄單刃刀、而是雙刃短劍。因此,《啓示錄》中「兩刃的利劍」(啓一16)並不是指希臘長柄單刃刀,而是指當時的讀者最熟悉的羅馬雙刃短劍。

【啓一17】「我一看見,就仆倒在祂腳前,像死了一樣。祂用右手按着我,說:『不要懼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
【啓一18】「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並且拿着死亡和陰間的鑰匙。」
【啓一19】「所以你要把所看見的,和現在的事,並將來必成的事,都寫出來。」
【啓一20】「論到你所看見、在我右手中的七星和七個金燈臺的奧祕,那七星就是七個教會的使者,七燈臺就是七個教會。』」

•「仆倒在祂腳前,像死了一樣」(17節),代表了聖靈感動所做出的動作「仆倒(面朝下)」,代表敬畏(結一28)。凡真正在靈裏看見主的,平常都是興奮熱烈地歡呼,而現在是立刻認識到自己的罪污和不潔,所以以賽亞一看見主,立刻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爲我是嘴脣不潔的人,又住在嘴脣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賽六5)認罪悔改,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五8)。人有什麼反應,有什麼感覺,完全是聖靈的作為。

•主按手的意義
1.安慰與消除恐懼(ReassuranceandComfort)
這是最直接、最表層的含義。約翰被基督榮耀、威嚴的形象(如眼目如同火焰、腳像光明銅、聲音如同衆水的聲音)所震撼,陷入了極度的恐懼和敬畏中,以至於“像死了一樣”。在這種狀態下,基督的“按手”首先是一個充滿慈愛和溫柔的安慰舉動。它伴隨着話語“不要懼怕!”,旨在平息約翰的恐懼,讓他能夠鎮定下來,領受隨後要啓示給他的重要信息。

2.能力的傳遞與賦能(EmpowermentandCommission)
在聖經中,按手常與傳遞祝福、權柄或聖靈的恩賜有關(例如創世記48章中雅各爲約瑟的兒子按手;新約中使徒爲人按手禱告領受聖靈)。在這裏,基督用“右手”按着約翰,右手象徵着能力和權柄。這個動作表明,基督正在將約翰從“像死了一樣”的無力狀態中扶起,賦予他能力和力量,使他能夠承受並完成作爲先知和見證人的使命——記錄並傳達他所見的異象。

3.身份的確認與聯合(IdentificationandUnion)
按手也象徵着一種關係的建立和確認。基督按手在約翰身上,強調了他們之間親密的聯結和同在。
祂與約翰認同,約翰也屬於祂。這確保了約翰所領受的信息不是來自遙遠、冷漠的神,而是來自那位愛他、與他同在的主。這種聯合給約翰的信息帶來了極大的權威和可信度。

4.先知呼召的延續(PropheticCommission)
·但以理見到異象時也渾身無力,面伏於地,然後有手按在他身上,使他站起來領受信息(但以理書8:18,10:10,18)。
·以西結在見異象時也曾俯伏在地,然後靈進入他裏面,使他站起來聽神的話(以西結書1:28-2:2)。
因此,基督對約翰的按手,是一個經典的神聖呼召儀式。它正式確立了約翰作爲新約先知的身份,呼召他承擔向教會傳遞神啓示的使命。

5.生命的觸摸與復活的大能(TheTouchofLifeandResurrection)
約翰的反應是“像死了一樣”,這象徵着人在絕對神聖者面前的徹底無力與“死亡”。而基督的“按手”,則象徵着復活的大能。那位“首先的、末後的、曾死過又活了”的(啓1:17-18),用祂充滿生命的手觸摸“像死了”的約翰,使他重新得着力量站起來。

這個動作確保了約翰(以及後來的讀者)能夠確信:所啓示的信息雖然有時令人恐懼戰兢,但卻是出自那位滿有慈愛、權柄和能力,並且與祂子民同在的主。

•主用「右手拿着七星」(16節),又「用右手」(17節)按着約翰,表明基督既將教會握在祂手中,又顧念我們每個人的需要。
•主耶穌在海上行走時,祂叫門徒「不要怕」(太十四27);登山變像時,祂也叫門徒「不要害怕」(太十七7);現在升上高天,祂還是叫我們「不要懼怕」(17節)。因此,受苦的教會也「不要懼怕」你我也不要懼怕。
•「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17節),是神的自稱(賽四十四6;四十八12),相當於「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8節)。主耶穌這樣自稱,表明祂與父神有同等的神性,以神的永恆性,向我們做出保證。
•「又是那存活的」(18節),可譯爲「又是永活的」(和合本修訂版),永生是神的特徵(創二十一33;申三十二40)他是活神,對我們的意義是非凡的、全面的,也表示他什麼都知道,我們不必擔心。
•「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18節),這個稱呼對於受苦的教會有特殊的意義。因爲復活證明十字架的死就是基督的得勝,所以爲主的殉道得勝也將成爲所有信徒得勝的根基。
•「陰間」(18節)不是指地獄,而是人死後靈魂的暫時居所。「拿着死亡和陰間的鑰匙」(18節),象徵只有基督才擁有死亡和陰間的權柄,這是基督復活打敗仇敵得來的。教會的元首有權叫人入陰間,也有權將人釋放出來,決定生死的權柄屬於主,受苦的信徒因此大得安慰。
•「使者」(20節)在本書的其他地方都是指天使。「七個教會的使者」(20節)意義不能確定,可能指教會在天上的屬靈代表,人不能猜測認為自己是教會的代表。
•19節指出了《啓示錄》的三大部分內容:
一、「所看見的」(19節),可能指約翰在本章所看見的異象(1-20節),讓我們看見榮耀復活的基督。
二、「現在的事」(19節),就是二至三章給七教會的信,讓我們看見基督對教會的勸勉和安慰。
三、「將來必成的事」(19節),就是四至二十二章的預言,讓我們看見基督將如何成就神的國度、把地上的教會帶進永遠的榮耀裏去。而本書的主角,就是基督和祂的教會。


禱告文

親愛的主耶穌,
今天我們懷着敬畏與感恩的心,來到祢的施恩寶座前。回想《啓示錄》中祢向約翰顯現的榮耀模樣——行走在七個金燈臺中間,白衣金帶顯明祢祭司與君王的身份,白髮如霜見證祢的永恆,火焰眼目看透我們的心思,銅腳彰顯祢無可抵擋的權柄,口中的兩刃利劍帶着祢話語的能力……我們深深知道,祢是那位常在教會中看顧、鑑察我們的主,是我們生命中唯一的掌權者。

主啊,感謝祢在我們如同約翰般軟弱、甚至因祢的榮耀而膽怯時,仍用溫柔的手按在我們身上,輕聲說“不要懼怕”。如今我們也面臨着世界的壓力、信仰的挑戰,有時會在妥協與持守間猶豫,在苦難中疑惑,但祢“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的應許,如堅固的磐石托住我們;祢手中那掌管死亡與陰間的鑰匙,更讓我們不再懼怕環境的風浪。

求祢讓我們所屬於的教會,如同金燈臺一般,靠着聖靈的“油”發光,不隱藏祢的真理,在這世代中見證祢的性情與榮耀;也求祢的話語如兩刃利劍,剖開我們心中的隱情,煉淨我們的心思意念,使我們無論身處何種處境,都能持守對祢的信靠,不偏離祢的道路。

最後,求祢常將未來的盼望放在我們心裏,讓我們記得祢要將教會帶進永恆的榮耀,因此今天的每一步跟隨,都能緊緊跟隨祢的帶領。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啓示錄》背景
一、作者年代

《啓示錄》又被稱爲《約翰啓示錄ApocalypseofJohn,RevelationtoJohn》或《耶穌基督的啓示RevelationfromJesusChrist》,這個書名來自原文的第一個希臘詞:「阿波卡利普西斯Αποκάλυψις/Apokalypsis」,意思是「揭示、揭開」。本書揭示了在神計劃中「將必要快成的事」(一1),向當時正在受苦的衆教會見證:地上一切的權柄都屬於天上「坐寶座的和羔羊」(五13),不管仇敵看起來有多麼強大、環境看上去有多麼惡劣,歷史都將按照神的計劃進行,世上的國必將成爲主神和主基督的國(十一15)。因此,神的王權和國度貫穿全書,「寶座」(46次)、「羔羊」(29次)和「使者」(即「天使」,67次),成爲本書出現最頻繁的關鍵詞。

初期教會普遍認爲,本書作者約翰就是使徒約翰,寫作時間大約是主後96年、羅馬暴君多米田統治的末期。使徒約翰晚年在以弗所事奉,於主後94-96年左右被放逐到以弗所西南約95公里的拔摩島(Patmos),在那裏看見並記錄下《啓示錄》的異象。初期教會早期的教父如殉道者遊斯丁(卒於主後165年)、愛任紐(約主後130-202年)、特土良(約主後155-240年)、希坡律陀(約主後170-236年)、亞歷山大的革利免(約主後150-22年)和俄利根(約主後185-254年),都認爲本書的作者就是使徒約翰。早期教會史學家優西比烏(主後265-340年)說,約翰先後被囚18個月,後來獲釋回到以弗所,不久被主接去。但第三世紀的教父亞歷山大的丟尼修(卒於主後264年)卻不接受作者是使徒約翰,因爲他反對千禧年的教義(二十1-6),所以猜測作者可能是「約翰馬可」或者「長老約翰」。一些接受自由神學的現代學者也否定作者是使徒約翰。

本書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希伯來式」的希臘文和「粗糙的文法」,使一些人認爲《啓示錄》的作者不可能寫出《約翰福音》。但很可能使徒約翰寫福音書的時候有文書代筆,而在拔摩島上卻是獨自一人,當他興奮地記錄如此之多的異象時,文筆自然不同。而有些特殊用字、用法和所謂的「語法錯誤」,有的是爲了表達語氣而有意爲之(一4),有的是因爲本書廣泛地引用了希伯來聖經。

二、四種觀點

歷代教會對於《啓示錄》的解釋和應用,可以總結爲4種觀點:

1.過去派(Preterism):認爲本書預言了神對羅馬帝國的審判,大部分都在主後一至五世紀應驗了,只有最後幾章是講基督的再來。過去派正確地提醒我們,七教會所經歷的逼迫是真實的,我們應當從起初讀者的角度來看待本書。但如果忽略了這些預言在將來的應驗,我們就無法全面地應用《啓示錄》給歷代信徒的教導。

2.理想派(Idealism):又稱爲寓言派(Allegoricalism),認爲本書描繪了神在歷史中的行事原則和屬靈爭戰模式,並沒有預言具體的事件或時間。理想派正確地提醒我們,撒但的伎倆貫穿歷史、毫無新意,任何世代的信徒都可以預料和應對。但聖靈也反覆強調本書是「將必要快成的事」(一1;二十二6),本書的預言如果脫離了具體的歷史事件,寓意解經就會變得天馬行空。

3.歷史派(Historicism):認爲本書按時間順序講述了從一世紀到基督再來之間的教會歷史,其中二-十二章是初期教會,十三-十七章是宗教改革,十八-二十二是基督再來。歷史派正確地提醒我們,《啓示錄》的信息也是鼓勵歷代教會歷代信徒忠心等候基督再來,神始終是歷史的掌管者。但歷史派卻忽視本書並非完全按照時間順序、認定所有的預言都將嚴格依次應驗,所以常常使某個世代的信徒認爲自己正處於歷史的某個階段,以致產生不恰當的悲觀或樂觀情緒。歷史派也傾向於把《啓示錄》的預言狹隘地侷限於西方教會、甚至只是歐洲教會的事件,卻忽視了東方教會和世界其它地區的教會。這一派的意見衆多、衆說紛紜,解經家需要經常根據最新的頭條新聞來修改解釋。持無千禧年論(Amillennialism,存在於東正教、羅馬天主教、路德宗、改革宗、聖公會、循道會、彌賽亞猶太人、阿米什人和門諾會中)和後千禧年論(Postmillennialism,存在於北美清教徒移民、廢奴主義者、社會福音者和基督教重建主義者中)的解經者大都是這種觀點。

4.未來派(Futurism):認爲本書除了前三章,大部分預言要到基督再來之前的大災難時期纔會應驗。未來派正確地提醒我們,要把盼望放在基督再來、最後審判和新天新地上,鼓勵歷代信徒警醒等候。但未來派卻忽視了《啓示錄》對起初讀者所說的話,也淡化了基督再來之前其它世代的應驗,讓本書看起來與貫穿歷史的大多數信徒並沒有很大關係。持前千禧年論(Premillennialism,存在於福音派和基要派中)的解經者大都是這種觀點。

以上四種觀點存在於不同時代、不同宗派的教會之中。實際上,聖靈允許歷代教會對七教會、千禧年、被提等問題產生不同的解讀,極大地影響了人類歷史的進程,奇妙地成就了神的計劃。神賜下《啓示錄》的旨意,並非讓我們在神學上分裂,而是鼓勵我們忠心等候基督再來。因此,每一位解經者都應當謙卑地承認自己的有限,不可彼此輕看。本綜合解讀採取以下解釋,但也尊重其它不同的觀點:

1.七教會是當時七個真實的教會。西方教會七個歷史時代的特徵與七教會確實有一定的吻合,與主耶穌關於天國的比喻(太十三1-52)也有相似之處,但七教會的屬靈特徵也體現於任何時代的不同信徒和不同教會之中,他們的處境在任何時代都能找到對應之處。

2.本書預言的應驗從羅馬帝國開始,貫穿了整個教會歷史,直到基督再來時纔會全部成就。

3.受印的十四萬四千人是大災難期間信主的以色列人(七4-8)。

4.與羔羊站在錫安山的十四萬四千人是大災難期間的殉道者(十四1)。

5.教會將在大災難中、第七號之前一次被提(十一12;十四16)。

6.千年國度並非屬靈的象徵,而是按照字面意義、基督在地上實際地進行千年統治(二十1-6)。

7.在基督再來之前,世界會越來越壞,基督將在千年國度之前降臨(二十1-6)。

三、閱讀基礎

本書充滿了奇幻的象徵,各種災難、怪獸令人眼花繚亂、難以想象,使許多人不是敬而遠之,就是當作寓言故事。但是,這些異象和象徵的目的並非要讓讀者糊塗,而是用大有說服力、令人難忘的方式向他們傳遞真理。最初的讀者對本書的象徵並不陌生,因爲它們大都出於舊約和當時的世界。要正確讀懂《啓示錄》,必須把握三個前提:

1.《啓示錄》是建立在舊約的基礎上。有人認爲,本書之所以寫得那麼神祕,是想用隱晦的符號來躲避羅馬政府的審查。但《啓示錄》並非人所創作的「啓示文學」,而是「耶穌基督的啓示」(1節);既是萬王之王,何懼屬地權柄?因此,本書中的各種符號並非爲了隱晦,而是用舊約的典故和當時人所熟悉的事物來啓示天上的事情。事實上,本書中的角色、象徵、事件、地名、數字、顏色等等,大都來自舊約;只有熟悉舊約,尤其是《詩篇》、《以賽亞書》、《以西結書》和《但以理書》,才能讀懂《啓示錄》。

2.《啓示錄》是寫給初期教會受苦的信徒,並不是給神學家們猜謎,而是要讓普通信徒都能得着安慰和堅固,向忠心者傳達祝福、向不忠者發出警告,鼓勵受苦的教會持守聖約、忠心等候基督再來。我們如果瞭解當時的羅馬帝國,順着最初讀者的視角去觀察,也能看懂那些光怪陸離的異象。

3.《啓示錄》是聖靈對歷世歷代教會所說的話。神的啓示都是超越歷史的、也是漸進式的,祂按着自己的計劃和時間表,隨着人類歷史的發展,一點一點地向祂的百姓揭開奧祕,「提醒、激發」(彼後三3)每一代的教會,警醒等候基督的再來。因此,每一代信徒都能從本書得着亮光。

《創世記》是聖經的第一卷,揭穿了撒但的詭計,宣告了神對撒但的咒詛;《啓示錄》是聖經的最後一卷,預言了撒但失敗的結局,宣告了神的徹底得勝。因此,撒但特別攻擊這兩卷書,牠誘惑人把《創世記》當作象徵性的神話,把《啓示錄》當作難解釋的寓言。但《啓示錄》是整本聖經的高峯,不但啓示了歷史的結局和國度的得勝,還將其餘六十五卷書連結起來,爲神救恩計劃中所有的線索都作了圓滿的總結,例如救贖、國度、選民、教會、撒但、敵基督等等,就像聖經中所有「列車」的「終點站」。雖然撒但不願我們讀這卷書,但神把《啓示錄》賜給我們,就是爲了叫我們「遵守其中所記載的」,好讓我們因着正確的選擇而蒙福。雖然書中的許多奧祕還沒到完全揭開的時刻,我們還不能完全明白所有「將來必成的事」(一19),但這更需要我們懷着渴慕和敬畏的心來研讀,並且忠心地「到了什麼地步,就當照着什麼地步行」(腓三16),因爲「隱祕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好叫我們遵行這律法上的一切話」(申二十九29)。當我們無需繼續尋求這些奧祕的時候,主再來的日子也就到了。

四、文學結構

《啓示錄》原文並沒有劃分章節,而是激情澎湃、一氣呵成,引領讀者跌宕起伏地前行:有時沿着時間激流勇進,有時卻像時光倒流,有時發現河分兩汊,有時感覺峯迴路轉。作者並非隨心所欲、信手寫就,而是巧妙地使用了數字三、四、七和十二,在整體和細節上都有許多非常精巧的結構。瞭解《啓示錄》的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清作者的脈絡、理解複雜的異象。在歷史上,許多人從不同的角度對本書結構進行了分析:有人把「所看見的,和現在的事,並將來必成的事」(一19)作爲分段的線索,有人用「我被聖靈感動」(一10;四2;十七3;二十一10)作爲分段的標誌,有人按照「七教會、七印、七號、七異象、七碗、七件最後的事」分段,有人按照「羔羊」分段,有人根據「天、地」變換場景,有人發現了「天上的殿」(十一19)的事奉進程,還有人看出了節期的順序(逾越節、五旬節、吹角節、贖罪日、住棚節)。本綜合解讀根據《啓示錄》內容本身所呈現的交錯結構(ChiasticStructure),把本書分爲十二個部分:

A.序言(一1-20);
 B.今世的教會:七教會(二1-三22);
C.寶座前的敬拜(四1-五14);
 D.災難的起頭:七印(六1-八1);
E.國度的成就:七號(八2-十一19);
 F.國度的爭戰:七異象(十二1-十五8);
E1.仇敵的刑罰:七碗(十六1-21);
 F1.仇敵的結局:巴比倫傾倒(十七1-十八24);
 D1.災難的結局:基督再來(十九1-二十10);
C1.寶座前的審判(二十11-15);
 B1.永世的教會:新耶路撒冷(二十一1-二十二7);
A1.結語(二十二8-21)。

這個交錯結構,從文本本身可以找到許多內證,比如:

•序言(一1-20)與結語(二十二8-21):用「見證」(一2;二十二18)、「書上預言」(一3;二十二19)、「有福了」(一3;二十二14)、「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一8;二十二13)首尾呼應。

•今世的教會(二1-三22)和永世的教會(二十一1-二十二7):用「得勝的」(二7、11、17;三5、12、21;二十一7)、「生命樹」(二7;二十二2、14、19)、「第二次死」(二11;二十一8)、永不關閉的「門」(三8;二十一25)、「我必快來」(三11;二十二7)、從天而降的「新耶路撒冷」(三12;二十一2)、神的名寫在上面(三12;二十二4)、「寶座」(三21;二十一3、5;二十二1)前後呼應。

•寶座前的敬拜(四1-五14)與寶座前的審判(二十7-二十15):用「寶座」(四2、3、4、5、6、9、10;五1、6、7、11、13;二十11、12)前後呼應。

•七印(六1-八1)和基督再來(十九1-二十10):用「白馬」(六2;十九11)、殉道者的「靈魂」(六9;二十4)、「伸流血的冤」(六10;十九2)、「白衣」(六11;七9;十九14)、「君王、將軍、壯士」(六15;十九18)、「許多的人」(七9;十九1、6)前後呼應。

•國度的爭戰(十二1-十五8)與巴比倫傾倒(十七1-十八24):都出現了兩位婦人(十二1;十七1)、兩種妝飾(十二1;十七4)、兩種兒女(十二17;十七5),這兩位婦人都到了曠野(十二6、14;十七3),都提到「爲耶穌作見證的」(十二17;十七6)和「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十四8;十八2)。

•七號(八2-十一19)與七碗(十六1-21):都依次提到「地」(八7;十六2)、「海」(八8-9;十六3)、「衆水的泉源」(八10-11;十六4)和「日頭」(八12;十六8-9)被擊打,並用「黑暗」(八12;十六10)、「幼發拉底大河」(九14;十六12)、「口中所出來」的災禍(九18;十六13)、人「不悔改」(九20、21;十六11)、地「大震動、城倒塌」(十一13;十六18-19)、天上的「大聲音」(十一15;十六17)、「成了」(十一15;十六17)前後呼應。

五、時代背景

主前63年,羅馬執政官格奈烏斯·龐培(GnaeusPompeiusMagnus,主前106-48年)征服了敘利亞和猶大地,建爲行省。此後,羅馬獨裁者尤利烏斯·凱撒(JuliusCaesar,主前100-44年)給了猶太人許多方便,允許他們繼續守自己的律法、免服兵役。在主後68-70年猶太人起義之前,基督徒被認爲是猶太教的一個小支派,所以同樣受到優待。在《使徒行傳》的時代,當基督徒遭受猶太人的逼迫時,羅馬政府往往對教會起到保護作用(徒十六36-40;十八1-17;十九13-41;二十一30-40;二十三12-31;二十五10-11)。只有在尼祿時代後期、羅馬大火以後(主後64-68年),才局部對基督徒進行了逼迫,之後又有幾年平靜。

主後70年,猶太人起義失敗,耶路撒冷聖殿被提多率領的羅馬軍隊摧毀,猶太教勢力從此沒落,羅馬人也看出基督教並非是猶太教的一支。到了《啓示錄》的時代,由於凱撒崇拜的升級,羅馬帝國開始逼迫不願敬拜凱撒皇帝的基督徒。提多的弟弟多米田繼位以後,凱撒崇拜到達頂峯。

凱撒崇拜最初起源於人民對羅馬帝國的感恩戴德。在希臘異教裏,人和神的界線向來模糊,尤利烏斯·凱撒死後,被羅馬元老院封爲「神」。主前27年,凱撒的侄子屋大維結束羅馬百年內戰,自稱凱撒·奧古斯都,「凱撒」成爲羅馬皇帝的尊稱,羅馬共和國變成羅馬帝國,統治整個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法制相對公正嚴明,境內常年太平、治安良好,水陸交通通暢,使各族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自由貿易,進入二百年長期繁榮的「羅馬和平PaxRomana」時期。因此,逐漸有人建立廟宇,同時供奉羅馬女神(Roma)和尤利烏斯·凱撒,漸漸演變爲敬拜羅馬女神和在位的凱撒,最終演變成凱撒崇拜的新宗教。

羅馬帝國幅員廣大,人民背景錯綜複雜,有許多不同的語言、種族和宗教信仰。爲了把不同的種族揉合爲一,對羅馬政權產生向心力,凱撒崇拜成爲官方推行的新宗教。但歷代羅馬皇帝對凱撒崇拜的態度並不一致:

•奧古斯都(Augustus,主前30-主後14年在位)允許人民自願敬拜尤利烏斯·凱撒,但只允許非羅馬公民敬拜在位的凱撒。主耶穌就是在這期間降生的(路二1)。
•提庇留(Tiberius,主後14-37年在位)禁止人民爲他建立神廟,極力阻止這種新宗教的蔓延。主耶穌在地上的事奉都是在此期間,教會也是從這期間開始的(路三1)。
•卡里古拉(Caligula,主後37-41年在位)是一個癲狂的暴君,他自命爲神,把凱撒崇拜變成法律,強迫人民敬拜他。正當他計劃在耶路撒冷聖殿供奉自己的肖像時,被刺身亡。這期間,保羅信主(徒九24),彼得把福音傳給哥尼流。
•克勞第(Claudius,主後41-54年在位)廢除了卡里古拉的政策,禁止敬拜他自己,猶太人恢復信仰自由。這期間發生了使徒雅各殉道(徒十二1-2),彼得逃離耶路撒冷(徒十二7),保羅三次傳道旅程(徒十三4;十五41;十八3),耶路撒冷會議(徒十五2)。
•尼祿(Nero,主後56-68年在位)並不介意人們是否敬拜他,也沒有鼓吹凱撒崇拜。主後57年,保羅結束第三次傳道旅程(徒二十一7),在耶路撒冷被捕,被押往羅馬受審,最後保羅和彼得在主後64-66年間相繼殉道。
尼祿死後,十八個月間先後出現了三位皇帝,動盪不安,無人顧及凱撒崇拜。
•維斯帕先(Vespasian,主後69-79年在位)和提多(Titus,主後79-81年在位)都是英明的君主,並沒有堅持凱撒崇拜。
•多米田(Domitian,又譯爲圖密善,主後81-96年在位)非常重視凱撒崇拜,他要求人民稱他爲「我們的主和我們的神」,拒絕敬拜凱撒的人被視爲顛覆份子,遭受無情逼迫。多米田一面把羅馬士兵110年未變的軍餉提高30%,贏得士兵的擁戴;一面施行恐怖統治,鎮壓貴族,逼迫被認爲不利於他的哲學家、星相家和宗教。此時正是寫《啓示錄》的時代,羅馬法律要求全國人民每年都必須在官長面前向凱撒皇帝的像焚香一次,並在像前說「凱撒是主」,承認凱撒的神性。只要他完成這個敬拜儀式,便可自由地敬拜自己的神祇,只要所拜的神不危害社會道德或國家安全。人若不口稱「凱撒是主」,就是對羅馬帝國不忠,將受嚴刑懲治。《啓示錄》寫完之後不久,多米田即被刺身亡。
根據羅馬帝國的潛規則,猶太人可以免於敬拜凱撒。當時亞西亞的富有猶太人遭到多米田的壓制,又因主後66-70年的猶太羅馬戰爭備感尷尬,所以他們不願與任何可能的顛覆團體沾上邊,許多亞細亞的猶太基督徒因此被趕出會堂(二9;三9)。一旦離開猶太會堂,拒絕敬拜凱撒的猶太基督徒就會面對羅馬的逼迫,因爲他們只稱耶穌基督爲主。到了第二世紀初,整個亞細亞省全面逼迫基督徒。

六、歷史意義

在寫《啓示錄》的時候,福音已遍傳亞細亞,信徒們相信拿撒勒人耶穌是神的兒子基督,已經死而復活,升上高天,並將再來審判,建立神的國度。初期教會熱烈盼望基督的再來,但現在已經過了60年,羅馬帝國繼續大權在握,偶像崇拜仍然繼續,凱撒崇拜日見猖獗。然而復活得勝的基督並沒有再度降臨,教會卻似乎很失敗,雖然有所增長,但仍是弱小的一羣。衆使徒和見過主耶穌的門徒或去世、或殉道、或入獄,忠心的信徒或生活艱難、或備受排擠,教會外有逼迫、內有異端。

一切仍然依舊,基督再來的應許是真的嗎?神的作爲在哪裏呢?是不是當初信錯了?信仰是否只是一場不堪現實之一擊的美夢?《啓示錄》正是寫給一小羣心中充滿這些疑問的信徒,他們備受逼迫、滿懷疑問、東躲西藏。聖靈及時地向他們啓示,未來並不屬於羅馬帝國,也不屬於任何地上的勢力,而是屬於基督和教會。雖然歷史舞臺上的戲碼看起來似乎相反,但聖靈把我們領到天上、領到幕後,用一幕接一幕的異象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權柄屬於神,神始終坐着爲王;真正的主角是基督和祂的教會,歷史舞臺上的各種配角你方唱罷我登場,只是爲了烘托羔羊的得勝和國度的成就。正如十字架並非主耶穌生命的終結,復活證明死就是祂的得勝;同樣,殉道也不是信徒生命的終結,復活的殉道者必將在國度的得勝中有分。因此,《啓示錄》大大鼓舞了信徒,此後二百年是教會最受逼迫的時代,也是教會最勇敢、最有能力的時代。

七、現實意義

今天的人本主義世界與羅馬帝國有着許多相似之處:經濟空前繁榮、社會迅速變遷,但貧富分化和族羣對立卻越來越嚴重,信徒越來越被世俗吸引,教會越來越被邊緣化,技術的進步推動着大政府、全球化和萬教歸一,假冒的三位一體呼之欲出。因此,教會越到了二十世紀,越感到《啓示錄》鍼砭時弊;越進入二十一世紀,越發現需要《啓示錄》的指引。因爲仇敵已經不允許我們既跟隨主、又討好世界,每個人都必須在兩種選擇之間作出決定:兩個靈(一10;十六14)、兩種敬拜(十四7;十三4)、兩種印記(七3;十三16)、兩種患難(七14;二22)、兩個婦人(十二1;十七1)、兩類兒女(十二17;十七5)、兩種跟從(十四4;十三3)、兩座城(二十一2;十八2)、兩次收割(十四15;十四18)、兩個筵席(十九9;十九17)。

聖經的任何一卷都是蒙福的,但並非每一卷都特別應許:「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一3)。雖然兩千年已過,本書仍然是神給末世教會最好的祝福;因爲撒但和世界的本質沒有變,需要救贖的罪人也沒有變,掌管歷史的神更不會變。《啓示錄》的信息超越時空,賜給七教會的能力和應許,也同樣會賜給我們。不管環境的壓力看起來多麼巨大,但忠心的教會必定得勝,因爲主已應許:「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太十六18)。不管世界的勢頭看上去多麼興旺,但風光的巴比倫必將傾倒,因爲主必快來,那時,「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十一15),而我們要與祂一同作王,「直到永永遠遠」(二十二5)!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以諾書》主要內容、綜合學術研究與文獻記載

屬靈軍裝的剛強。以弗所書6:10-17

今天週四是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抓捕的日子,那麼今天從天亮開始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