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國國民與祭司”爲身份根基,以基督再來爲盼望,在日常中踐行真理、轉化患難

20250901晨禱
詩歌:盼望
https://youtu.be/cWFlQMVZyLo?si=Ootl9DF68EsHoB3d
主旨:以「天國國民與祭司」爲身份根基,以基督再來爲盼望,在日常中踐行真理、轉化患難,活出以永恆爲視角的生命見證。
啟1:1-9

【啓一1】「耶穌基督的啓示,就是神賜給祂,叫祂將必要快成的事指示祂的衆僕人。祂就差遣使者曉諭祂的僕人約翰。」
【啓一2】「約翰便將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凡自己所看見的都證明出來。」
【啓一3】「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爲日期近了。」

•啟1:1-9從神的視角看,為什麼神要給這7個教會寫信?

1.核心目的 
復活的主行走、鑑察教會,知其行爲,對其進行勸勉、責備、警戒與鼓勵 啓2:1-2; 
2.終極焦點:基督的再來
超越地方教會處境,指向神的國度和基督的再來,呼召所有屬神的人在患難中忍耐、持守、得勝 啓1:3, 7-8; 
3.神工作的方式:藉聖靈的提醒
神的心意是讓歷代各處的教會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光景,並聆聽「聖靈向衆教會所說的話」(啓2:7, 11, 17, 29; 3:6, 13, 22)。
4.針對領袖的特殊提醒:
信是寫給「教會的使者」的(啓1:20)。這裏的「使者」通常理解爲教會的領袖、負責的弟兄(如長老、監督)。神深知教會領袖的屬靈生命和忠心事奉對整體教會至關重要。領袖若偏離,會直接影響教會的方向。因此,這些信也是對所有教會領袖的直接呼召和警誡,要求他們忠於託付,作羣羊的榜樣。
5.逼迫與艱難
當時教會正面臨羅馬政府的逼迫,以及猶太會堂的毀謗和內部異端的侵蝕。神並非不知祂百姓的艱難。這些信件表明祂鑑察一切(「我知道…」),並在患難中與祂的子民同在,給他們盼望和堅持下去的勇氣。
6. 貫穿歷史的預言與終極盼望:
提醒信徒,眼前的掙扎是更大的屬靈爭戰和神聖計劃的一部分。基督是首先的、末後的,祂必得勝,並呼召祂的子民在盼望中持守忠心,直到祂再來。
7.神的屬性與心意不變:那位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如今依然行走在祂的教會中,施行鑑察、勸懲、安慰和建造。
8.個人的迴應與得應許:
每封信結尾都對「得勝的」有寶貴的應許(如生命樹的果子、免受第二次死的害、隱藏的嗎哪等)。這是對每一個聽從聖靈提醒並持守信仰到底之人的 invitation and promise。
9.充滿神愛的書信。
10.要讓爲主受苦的教會信心得以堅固,從天上的視角看待地上的苦難逼迫,看見神的權柄始終統管萬有、復活得勝的基督始終看顧教會;
11.要讓「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林前二15),從歷史的幕後看清世界的屬靈真相,看到神永遠的計劃決定了歷史的方向和結局,世上的國必要成爲主神和主基督的國;
12.要讓信徒清楚神永遠的計劃,知道神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工作,因此「聽見又遵守」(3節),在今生能活出永恆的價值。
•有福的人
「念」(3節),指在教會中公開朗誦。古人的識字率不高,誦讀聖經是猶太會堂崇拜的核心,也是初期教會崇拜的中心。無論是在教會「念這書上預言的」(3節),還是那些「聽見又遵守」的,都是「有福的」(3節),因爲主來的「日期近了」(3節)。今天世界的種種徵兆表明,祂「正在門口了」(太二十四33)。
運用:若 1:3 的「有福」要在我今天發生,我必須「聽見又遵守」什麼?

•本書原文的第一個詞就是「啓示 ἀποκάλυψις/apokalypsis」,這個詞又被譯爲「照亮」(路二23)、「顯現」(林前一7),意思是靠人自己無法明白、只有神才能向人揭露的「奧祕」(20節)。
•《啓示錄》一開始就宣告,本書的內容不是可有可無的知識,也不是隱晦難懂的寓言,而是「耶穌基督的啓示」(1節)。這啓示不是來自任何人或天使,而是來自耶穌基督自己。
•遵守
這啓示是「神賜給祂,叫祂將必要快成的事指示祂的衆僕人」(1節;太二十四36),不但要我們明白那些在神的計劃中必須很快成就的事情,更要我們「遵守其中所記載的」(3節)。因此,每一位信徒都應當用心讀《啓示錄》。
•僕人的角色是「當書信見證人」
「證明」(2節)是法庭用語,意思是「當見證人」、「作證明」。約翰所見證的包括「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2節),也包括他在異象中「凡自己所看見的」(2節)。
既然要憑信心領受,所以相信和不相信的信徒,會有很大的差異結果。
•現代信徒常因《啓示錄》的象徵內容產生「僅作知識研究」的傾向,需迴歸經文「遵守其中所記載的」(啓1:3)的核心要求:面對職場壓力、家庭矛盾或信仰試探時,不憑自己的經驗判斷,而是以「神統管萬有」的啓示爲根基——例如遭遇不公時,不陷入抱怨或報復,而是相信「復活得勝的基督看顧教會」(啓1:3註解),以忍耐見證神的權柄。

•經文強調「念這書上預言的有福」(啓1:3),對現代信徒而言,可轉化爲「規律研讀+小組分享」的習慣:每週固定時間研讀《啓示錄》,並在小組中分享「經文如何解答我本週的困惑」,既延續「公開誦讀」的屬靈傳統,也讓啓示真理切實紮根生活。

•《啓示錄》是一卷滿了祝福的書,第3節是七福中的第一福(一3;十四13;十六15;十九9;二十6;二十二7、14)。

【啓一4】「約翰寫信給亞細亞的七個教會。但願從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和祂寶座前的七靈,」
【啓一5】「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裏首先復活、爲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祂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有古卷:洗去)罪惡,」
【啓一6】「又使我們成爲國民,作祂父神的祭司。但願榮耀、權能歸給祂,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1:5-6;每人輪流用一句話分享「今天在哪件事上體驗到『耶穌愛我,用自己的血洗淨我』?」

•「亞細亞」(4節)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位於今日土耳其小亞細亞的西部。
•給歷世歷代的衆教會的話
「七」(4節)在聖經中是一個完全的數目,信是寫給這「七個教會」(4節),但其中的信息是給亞細亞的衆教會,也是給歷世歷代的衆教會。所以信中七次強調:「聖靈向衆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二7、11、17、29;三6、13、22)。
•神的永恆性和不可改變性
「昔在、今在、以後永在」(4、8節;四8),原文是「今在、昔在、以後永在」(和合本修訂版)。神是超越時空的,所以對神來說,既沒有「過去」,也沒有「以後」,永遠都是「現在」,也就是神向摩西啓示的「我是 I am」(出三14) 。這句話原文並不符合希臘文法,因爲介詞「從 ἀπό」(4節)之後應該用分離格(Ablative),但這裏都是用帶冠詞「ὁ」的主格。這並非作者的無知,因爲接下來「祂寶座前的七靈」用的就是正規的分離格文法。顯然,作者用這樣特殊的語法,要強調神的永恆性和不可改變性。
•「七靈」(4節)指聖靈,即「七重之靈」(三1;四5;五6),表示聖靈的全知、全能與全在,「七」可能是指聖靈的七重恩賜(賽十一2-3)。本書中的「聖靈」(10節;二7、11、17等),原文都是「靈」。
•「那誠實作見證的」(5節),原文是「那誠實的見證」。這個稱號是提醒受苦的教會:基督本身就是誠實的見證。
•「從死裏首先復活」(5節),這個稱號是提醒受苦的教會:「復活」已經證明基督的死成爲祂的得勝,也照樣會使殉道者的死變爲他們的得勝(二十4)。
•「爲世上君王元首的」(5節),引自猶太人所公認的彌賽亞詩篇詩八十九27。這個稱號是提醒受苦的教會:主耶穌就是彌賽亞基督。主耶穌是世界上真正的君王,列國的王都由他所指派。例如:

-但以理書 2:21,神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將智慧賜給智慧人,將知識賜給聰明人。 泛指列國
-但以理書 4:17,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 尼布甲尼撒(巴比倫)

運用:
決策前自問:「這個選項是否讓耶穌的權柄被看見?」
長期效果:減少抱怨、增加創意與勇氣。

•「耶穌」(5節)是主耶穌的名字,是希伯來文「約書亞」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主耶穌道成肉身的使命,就是「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5節;太一21)。
•「基督」(5節)是主耶穌的職分,是希伯來文「彌賽亞」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受膏者」,以色列的君王、祭司與先知承接職分時要用油膏抹。主耶穌道成肉身的工作,就是爲了做神國度裏受膏的君王、祭司與先知。
•「恩惠、平安」(5節)並非客套,而是「神」、「七靈」和「耶穌基督」三一真神對受苦教會的極大安慰和鼓勵。
約翰的問安語結合了希臘式的「恩惠」和希伯來式的「平安」。當時的書信一般用「問候 Chairein」一詞來問安(徒十五23;二十三26),但約翰卻改爲雙關語「恩惠 Charis」,原意是「那引致喜樂的」,「恩惠」是神賜給不配的罪人白白的、主動的禮物,是我們喜樂的源泉。希伯來文「平安 Shalom」不只是沒有戰爭的狀態,更表示繁榮、興盛,特別是屬靈事物上的興盛。

•信徒何時能夠成為神國的國民與祭司
摩西領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在西奈山與神立約,目的就是歸神「作祭司的國度,爲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但只有等基督救贖我們「脫離罪惡」(5節),與神立了新約,才能使我們真正「成爲國民,作祂父神的祭司」(6節)。
主耶穌在地上傳神國的福音,已經使神的國臨到地上(太十二28;路十一20),每一位信徒都正在被神「遷到祂愛子的國裏」(西一13),身份「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彼前二9)。因此,聖靈提醒受苦的教會:要從「天上的國民」(腓三20)的角度來看待地上短暫的得失,盼望那些「將必要快成的事」(1節)。
•「神的祭司」的職責是獻祭,也就是讓人「與神和好」(林後五20)的職分,向人介紹神、把人帶向神。因此,每一位信徒都應當效法我們的大祭司基督(來四14),既作祭司、又作祭物(來十10),「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羅十二1)。
•「但願榮耀、權能歸給祂」(6節)可能引自但七13-14,宣告耶穌基督就是那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 (但七14)的人子彌賽亞。

【啓一7】「看哪,祂駕雲降臨!衆目要看見祂,連刺祂的人也要看見祂;地上的萬族都要因祂哀哭。這話是真實的。阿們!」

•基督榮耀的降臨
「看哪,祂駕雲降臨」(7節),指基督再來的時候不會像第一次降臨時那樣默默無聞,而要像先知但以理所預言的那樣(但七13),萬民都看見祂榮耀的降臨(太二十四30)。
•將「永恆價值」作爲生活優先級
結合「基督駕雲降臨」的應許(啓1:7),現代信徒可建立「末世盼望」的生活準則:不沉迷於物質享受或短暫的娛樂,而是將「永恆價值」作爲生活優先級——例如減少無意義的時間消耗,用更多精力陪伴家人、服事教會,讓「主來的日期近了」(啓1:3)的提醒,成爲活出聖潔生命的動力。
•拒絕他的人都要因祂哀哭
「刺祂的人」(7節),指先知撒迦利亞所預言的(亞十二10)、羅馬兵丁在十架上刺祂(約十九34)的兵丁。凡是拒絕接受基督作救主的人,將來「衆目要看見祂」(7節)榮耀降臨時,也「都要因祂哀哭」(7節)因為自己的命運悲慘了。
•「這話是真實的。阿們」(7節),本節包含了兩句話,前一句是希臘文,後一句是希伯來文,兩句話的意思相同,表示無論是外邦人還是猶太人,都要見證這預言的真實性。
•今世、來世
先知但以理預言,人子彌賽亞要終結地上的國度和魔鬼的權勢,建立神在地上的國度(但二44;七13-14)。因此,猶太人把歷史分爲現今的世代和彌賽亞來臨後未來的世代,即「今世、來世」(太十二32;可十29-30;路十八30;二十34-35;弗一21)。
•預嚐天國的生活
而主耶穌進一步啓示,祂已經開啓了「來世」,信徒現在已經能生活在神的國度裏(6節;加一4;西一13-14)。但「來世」尚未成全,從主耶穌開始傳福音、到祂榮耀再來之間的整個歷史,是兩個世代互相重疊的「末世」(徒一17;林前十11;來一2;彼前一20)。

•預嘗天國的生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來思考,僅以標題形式呈現:

一、內在生命的預嚐

1. 與神親密的相交
2. 聖靈中的喜樂與平安
3. 脫離罪惡的捆綁與自由
4. 靈魂深處的安息與滿足
5. 禱告如呼吸般自然

二、群體關係的預嚐

1. 在愛中合而為一的團契
2. 彼此饒恕與和好的見證
3. 互相擔當與扶持的團體
4. 沒有隔閡的肢體生活
5. 共享主恩的團契筵席

三、使命實踐的預嚐

1. 參與神國度的擴展
2. 成為帶來治療與和解的器皿
3. 分享福音與盼望的使命
4. 實踐公義與憐憫的行動
5. 做光做鹽,影響世界

四、敬拜讚美的預嚐

1. 心靈誠實的敬拜生活
2. 在詩歌中與天國共鳴
3. 以全人榮耀神的時刻
4. 感恩為祭的日常生活

五、終極盼望的預嚐

1. 在軟弱中經歷復活的大能
2. 活在永恆的視角之下
3. 對新天新地的確據與盼望
4. 勞苦重擔中的終極安息

•困惑與神的掌權
此時的信徒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既然神的國已經臨到,他們已經「成爲國民」(6節),爲什麼仇敵仍然掌權,罪惡仍然肆虐,信徒仍然面臨試探,教會仍然面臨逼迫?這一切何時才能結束?將會怎樣結束?因此,聖靈用兩個「阿們」(6、7節)向受苦的教會保證:他們所經歷的一切試煉,都是出於神的旨意、更在神的掌管之中。彌賽亞基督必將按照應許再來,使來世得以成全(太十六27-28)、讓國度臨到全地(十一15)。
運用:若 1:7 的「駕雲降臨」就在今晚,我會對誰立即採取和好或饒恕的行動?


【啓一8】「主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阿拉法,俄梅戛:是希臘字母首末二字),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

•基督耶穌終極的保證
針對「神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啓1:8),現代信徒可在焦慮時刻(如健康擔憂、環境變化)刻意操練「身份提醒」:通過禱告默唸「我的神超越時空,祂的應許永不改變」,將對未來的恐懼轉化爲對「全能者」的信靠,避免被當下困境困住眼光。
•神是所有歷史的主宰
「阿拉法」(8節)是希臘文的第一個字母(大寫Α,小寫α),「俄梅戛」(8節)是希臘文的最後一個字母(大寫Ω,小寫ω),兩者合在一起,代表一切事物的開始和終結,表明神是歷史的主宰。凡是神所開始的工作,祂必負責完成(二十一6)。
•無所不能的上帝
「全能者」(8節)原文在新約中出現了十次,其中九次在《啓示錄》(林後六18;啓一8;四8;十一17;十五3;十六7、14;十九6、15;二十一22)。
在《啓示錄》的時代,教會正面對羅馬帝國的殘酷逼迫,看似軟弱失敗,但神卻向受苦的教會宣告:祂是統管萬有、無人能敵的「全能者」,信徒完全可以放心仰望祂的保守。

【啓一9】「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裏一同有分,爲神的道,併爲給耶穌作的見證,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

•強調信徒的身份:是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裏一同有分。若一生都沒有這樣的體驗,可能不能稱為信徒。
•「拔摩」(9節)島是當時羅馬帝國亞細亞省流放政治犯的愛琴海島嶼,位於以弗所西南約95公里海裡,刑罰是在石礦區服苦役。主耶穌所經歷的患難,使徒約翰如今也在這裏經歷。但這患難之地,竟成了復活之主的會見室!神沒有忘記他。
•「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9節),暗示此時使徒約翰已經結束放逐,得以整理並寄出本書。

•對「患難」的得勝:從「被動承受」到「主動盼望」
 
- 約翰在拔摩海島(啓1:9)的患難中領受啓示,對現代信徒的啓示是:患難不是「神的忽略」,而是「與基督同得基業」的機會:
當面臨信仰逼迫(如因堅持原則被排擠)或生活苦難(如疾病、失去)時,不聚焦「爲何受苦」,而是像約翰一樣,在患難中尋求神的同在,記錄「神如何在困境中帶領」,既堅固自己,也成爲他人的見證。

•運用「苦難轉化故事卡」
參考 1:9「拔摩海島」模式,把個人真實經歷寫成 150 字卡片:背景→困境→遇見主→結果。
例如:勸導弟兄,結果被弟兄拒絕,現在你該怎麼辦?你怎樣體會基督的心腸?該有怎樣的行動?感覺主耶穌治理教會,問題挺多,主耶穌真累啊,只有幫他捶捶背了。

總結:
以《啓示錄》1:1-9錨定現代信徒的生命方向
 
本次晨禱圍繞《啓示錄》1:1-9展開,從「啓示的本質」、「身份的根基」、「患難的盼望」三大核心維度,結合現代信徒的生活場景,既梳理了經文真理,也提供了可實踐的應用路徑,最終指向「以神爲中心、以永恆爲視角」的生命見證。
 
一、核心真理:3個不可動搖的信仰根基
 
1. 啓示的核心是「遵行」而非「知識」
經文開篇明確《啓示錄》是「耶穌基督的啓示」(1:1),目的是讓信徒明白「必要快成的事」並「遵守其中所記載的」(1:3)。這啓示不是滿足好奇心的理論,而是能堅固信心、指引生活的根基——無論是面對職場不公、家庭矛盾,還是信仰困惑,都需迴歸「神統管萬有、基督得勝」的真理,拒絕僅作知識研究,活出「以啓示爲判斷標準」的生命。

2. 身份的本質是「天國國民與祭司」
三一真神的問安(1:4-6)不僅是安慰,更是對信徒身份的宣告:我們因基督的寶血「脫離罪惡」,成爲「神的國民與祭司」(1:6)。這身份超越地上的角色,要求我們從「天上國民」(腓三20)的視角看待得失——在決策中確認「是否彰顯耶穌的權柄」,在生活中履行「帶人歸向神」的祭司職責,不被現世的短暫價值困住眼光。

3. 盼望的終點是「基督榮耀再來」
從「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1:8)到「駕雲降臨」的應許(1:7),經文反覆提醒:神是歷史的主宰(阿拉法與俄梅戛),基督必按應許再來。這盼望能轉化我們對患難的態度——如約翰在拔摩海島(1:9)將苦難得勝爲「遇見主的時刻」,現代信徒也可在困境中主動尋求神的同在,以「末世近了」的提醒,活出以永恆爲優先級的聖潔生命。
 
二、實踐落地:4個可踐行的生活應用
 
1. 迴應「有福」的生活習慣
針對「聽見又遵守者有福」(1:3),建立「規律研讀+小組分享」模式:每週固定時間研讀《啓示錄》,並在小組中具體分享「經文如何解答本週困惑」,讓真理從「知道」轉化爲「行出」。

2. 確認「救贖」的與神日常關係
圍繞「耶穌用寶血洗淨我」(1:5),通過「一句話分享」操練感恩:每日反思「今天在哪件事上體驗到基督的救贖與潔淨」(如勝過私慾、得着寬恕),讓救贖的真實感紮根日常。

3. 錨定符合「主權柄」的決策準則
踐行「決策前自問:這個選項是否讓耶穌的權柄被看見?」(結合1:5「世上君王元首」),減少對環境的抱怨,在職業選擇、人際相處中,主動彰顯基督的主權,帶出屬天的創意與勇氣。

4. 轉化「患難」的見證工具
運用「苦難轉化故事卡」(參考1:9拔摩海島):以150字記錄個人經歷(背景→困境→遇見主→結果),將苦難轉化爲堅固自己、鼓勵他人的見證,見證「患難中神的同在與得勝」。
 
三、生命呼召:以「永恆視角」活在當下
 
無論面對順境或逆境、確定或未知,《啓示錄》1:1-9都呼召我們:拒絕「僅活在現世」的侷限,以「神的啓示」爲指引,以「天國身份」爲根基,以「基督再來」爲盼望,在每一個日常中「聽見又遵守」,讓生命成爲對「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的真實見證。


禱告文
 
親愛的天父,親愛的主耶穌基督,還有賜安慰的聖靈:
 
清晨我們來到祢面前,帶着敬畏與感恩,打開《啓示錄》1:1-9的真理,領受祢向我們顯明的啓示。感謝祢賜下耶穌基督的啓示,不是隱晦的奧祕,而是讓我們明白「必要快成的事」,更叫我們能「聽見又遵守」,得着那屬天的福氣。
 
主啊,我們常常容易把祢的話語當作知識研究,卻忽略了「遵守」的呼召。求祢提醒我們,面對職場的壓力、家庭的矛盾、信仰的試探時,不憑自己的聰明判斷,而是紮根在「祢統管萬有、復活得勝」的真理裏——遭遇不公時,賜我們忍耐的力量;陷入焦慮時,讓我們想起祢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沒有任何環境能脫離祢的掌管。
 
謝謝祢用寶血洗淨我們的罪惡,使我們從罪人成爲「祢國度的國民、祢父神的祭司」。主啊,求祢幫助我們活出這身份:做決策時,讓我們先問「這是否彰顯祢的權柄」;與人相處時,讓我們履行祭司的職責,把人帶向祢。也求祢把「基督駕雲降臨」的應許刻在我們心裏,不沉迷於短暫的物質與娛樂,而是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有永恆價值的事上——陪伴家人、服事教會、見證祢的愛。
 
主啊,若遇見患難如約翰在拔摩海島,求祢讓我們不抱怨、不退縮,而是看見患難中的祢——知道這不是祢的忽略,而是祢要在困境中向我們顯現,讓我們的苦難得勝爲見證。求祢幫助我們,每天都能體驗到「祢的愛與洗淨」,也能及時向需要和好的人伸出手,不留下遺憾。
 
最後,願榮耀、權能都歸給祢,歸給那誠實作見證、從死裏首先復活、爲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直到永永遠遠。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以諾書》主要內容、綜合學術研究與文獻記載

屬靈軍裝的剛強。以弗所書6:10-17

今天週四是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抓捕的日子,那麼今天從天亮開始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