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慕神的同在,經歷祂的榮耀。出33:7-23
20250822晨禱
詩歌:我心切切渴慕你
https://youtu.be/ygElrkZ0X9U?si=t2gjbU_D7xJcRmn9
主題: 渴慕神的同在,經歷祂的榮耀
出33:7-23
【出三十三7】「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離營卻遠,他稱這帳棚爲會幕。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裏去。」
•有人說厲害的人都是獨居的,不喜歡與人交往,獨居的人有什麼特色?
一、獨居者的典型特質
1. 深度思考能力
- 如摩西在營外獨處(出33:7),物理隔離創造了沉思空間
- 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孤獨時默認模式網絡更活躍,促進創新思維
2. 決策獨立性
- 歷史案例:愛因斯坦在專利局獨處時發展相對論
- 避免羣體思維(Groupthink)的認知偏差
3. 情感自律性
- 斯托克代爾悖理(Stoic Resilience):像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通過獨處培養逆境商數
4. 目標聚焦能力
-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的心流理論指出,獨處更易進入高度專注狀態
二、獨居優勢的科學解釋
1. 神經可塑性:孤獨感會增強大腦對社交線索的敏感度(約翰·卡喬波孤獨研究)
2. 創造力機制:加州大學研究發現,適度孤獨使發散思維得分提高27%
3. 能量管理:內向者通過獨處恢復心理能量(卡爾·榮格人格理論)
三、歷史智慧的現代轉化
1. 先知式獨處:如耶穌在曠野40晝夜(太4:1-2)展現的階段性隔離
2. 平衡智慧:本尼迪克特修道院"獨處與共居"的生活法則
3. 現代應用:比爾·蓋茨每年"思考周"的實踐
當代心理學強調"最優孤獨"(Optimal Solitude)概念——獨居不應是逃避而是主動選擇的成長空間。如哲學家保羅·蒂利希所言:"語言創造社區,沉默創造深度。
•神已經要摩西建會幕,現在會幕還沒建好,摩西建一個帳棚,來求問神,後來神降臨和他說話,表示神很喜樂這樣的安排。
【出三十三8】「當摩西出營到會幕去的時候,百姓就都起來,各人站在自己帳棚的門口,望着摩西,直等到他進了會幕。」
•【出三十三8】子民站在自己帳棚的門口,望着摩西,是什麼用意?對子民會產生什麼結果?
一、子民觀望的深層心理動機
1. 敬畏與距離感(神聖閾限理論)
- 會幕作爲"營外"的神聖空間,形成物理/心理的聖俗分界(參利10:3)
- 民數記16:35對比顯示,隨意接近聖所可能招致審判
2. 代求者依賴(中保心理機制)
- 出埃及記20:19顯示百姓懼怕直接與神對話,形成"先知-民衆"的信仰代理模式(提前2:5的預表)
3. 羣體觀望效應(社會心理學)
- 從衆行爲(Bandwagon Effect)導致集體站立
- 帳篷門口的"門檻象徵"(既不出營也不退回)
### 二、觀望行爲帶來的屬靈結果
1. 正面影響
- 培養神聖敬畏(詩5:7"我必存敬畏的心進入你的居所")
- 建立信仰觀察學習模式(林前11:1"你們要效法我")
- 形成羣體記憶(申4:9"總要傳給你的子子孫孫")
2. 潛在危機
- 信徒避免"望遠鏡信仰"(只遠觀不參與)
- 依賴領袖風險(林前3:4"我是屬保羅的")
- 責任轉移心理(把領袖當作自己的代表,自己犯錯也沒責任)
【出三十三9】「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
【出三十三10】「衆百姓看見雲柱立在會幕門前,就都起來,各人在自己帳棚的門口下拜。」
•「會幕」(7節)原文意思是「聚會的帳棚」,是摩西臨時會見神的地方,並非神在山上所啓示的「會幕」(二十七21)。
這會幕「支搭在營外」,表明「硬着頸項的百姓」(3節)不配有神住在他們中間。然而神卻離百姓不遠,並沒有離棄他們,使他們仍然能夠看見神的雲柱、神的所在,神只是要管教他們。
•「雲柱降下來」(9節),象徵神的同在,意味着神並沒有完全離棄百姓。但「雲柱」不是一直停留在會幕上,只有在摩西去的時候,雲柱才降下來。
•衆百姓的行爲表明,他們非常在意神會不會重新與他們同在,這表明他們的悔改是真心的。這是山下的亞倫等領袖帶領有方,由於他們的帶領,漸漸的所有的會眾纔跟著學習。主耶穌在世的時候,也是劍及履及的代領門徒,親自示範,教會領袖要改造教會也是一樣的,必須身體力行、示範、信徒才能漸漸的跟上來,光講道是沒有用的。
如何真正的敬畏神
http://bible-watch.blogspot.com/2025/08/337-10.html
【出三十三11】「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摩西轉到營裏去,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
•「面對面說話」、「口對口說話」(民十二8原文)都是希伯來成語,並非指摩西可以用肉眼看見神,而是比喻摩西與神之間的交通親密無間,「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
我們如果在禱告中與主「面對面說話」,也必然能摸着主的心意。因爲祂親自應許:「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爲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爲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十五15)。親愛的,你有這樣的經驗嗎?
【出三十三12】「摩西對耶和華說:『祢吩咐我說:“將這百姓領上去”,卻沒有叫我知道祢要打發誰與我同去,只說:“我按你的名認識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
【出三十三13】「我如今若在祢眼前蒙恩,求祢將祢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認識祢,好在祢眼前蒙恩。求祢想到這民是祢的民。』」
•摩西說,神還「沒有叫我知道祢要打發誰與我同去」(12節),意思是盼望神自己就是這位「使者」(2節)。這位盡職的中保在尋找一切機會爲百姓求情。
•12節,在希伯來文化中,「名」代表一個人的本質、特徵和人格。「按你的名認識你」(12節),意思就是「揀選你」,並且有親密的關係。「祢的道」指神的道路、方向、方法、原則。
•摩西不滿足只是被神認識,他盼望更深地認識神;摩西也不滿足於只是經歷恩典和赦免,他盼望認識神做事的法則,好讓自己的事奉能蒙神悅納。這個禱告實在太摸着神的心意了。
- 「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翰福音 1:18)
-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翰福音 14:6)
- 「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利米書 29:13)
•摩西的代禱,抓到了神的心意
「求祢想到這民是祢的民」,第一個「民」原文是普通的「國」(九24),而第二個「民」原文是以色列人與神立約時神所說的「百姓」(十九9-12)。摩西是在求神接納背約的「這民」重新成爲祂的立約之民,重新成爲神在地上的見證。這實際上正是神的心意:「我必不永遠相爭,也不長久發怒,恐怕我所造的人與靈性都必發昏」(賽五十七16)。
摩西的代禱一方面想更深地認識神的道,以便更好地事奉祂;另一方面也爲百姓代求,盼望神重新接納「這民」成爲祂的百姓。這正表明,「中保本不是爲一面作的」(加三20)。
【出三十三14】「耶和華說:『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
【出三十三15】「摩西說:『祢若不親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們從這裏領上去。」
【出三十三16】「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祢的百姓在祢眼前蒙恩呢?豈不是因祢與我們同去、使我和祢的百姓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嗎?』」
•摩西這樣體貼神的心意,神就應許「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讓摩西不必掛慮。但神還沒有明確同意與「硬着頸項的百姓」(3節)同在。
摩西不但要神「和我同去」(15節),也堅持要求神「與我們同去」,再次強調以色列人是「祢的百姓」。因爲他知道神的心意是要得着一個「祭司的國度」(十九6),是要一個團體的見證。所以若沒有神的同在,若神的心意不能滿足「流奶與蜜之地」(3節)也會變質。
•摩西是神所設立的代禱者
信徒不能只顧自己的屬靈追求,卻不肯「彼此勸慰,互相建立」(帖前五11),因爲神不是隻要得着幾個屬靈的人,祂賜給我們的一切恩賜,都是爲着「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2)。神所要的見證是身體的見證,只有「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裏」(弗三21),神才能真正得着榮耀(啓二十一11、24、26)。所有教會的領袖,都要有像摩西一樣的認識和實踐。
•「分別」原文是「被辨別出來」。神百姓最大的特徵,就是有神的同在。如果我們的生活不能讓人辨認出有神的同在,反而毫無敬畏之心,就像沒有神一樣,就羞辱了主的名。
【出三十三17】「耶和華對摩西說:『你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爲你在我眼前蒙了恩,並且我按你的名認識你。』」
•神再次應允摩西的代禱,同意與那些「硬着頸項的百姓」(3節)同在,重新接納他們作爲立約的百姓。這不是因爲摩西的哀求,而是因爲摩西所代禱的正是神的心意。
•17節「在我眼前蒙了恩」摩西能這樣的瞭解神的心意,原因是摩西在神面前蒙恩了,纔有這樣的改變。
•17節「我按你的名認識你。」是什麼意思?
「我按你的名認識你」表明:
1. 神對摩西有深刻的個人認識,超越一般的關係。
2. 神因摩西的代求與信心,深得神的心意,應許與以色列人同行。
3. 今日信徒同樣被神認識、呼召,並可經歷祂的信實。
這節經文提醒我們:神不是遙遠的至高者,而是願意與祂的子民建立親密關係的神。
•神救贖計劃的終點,就是「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啓二十一3)。
【出三十三18】「摩西說:『求祢顯出祢的榮耀給我看。』」
•神說摩西好,摩西有一點飄了。
【出三十三19】「耶和華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
•神立刻就說說他的主權「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
【出三十三20】「又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爲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
•摩西所要求的就像以後使徒腓力所要求的:「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約十四8);雖然現在摩西還不能看見神的面,但將來主耶穌卻要對腓力說:「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約十四9)。神的兒子基督,「祂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來一3)。
•神清楚地宣告:「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宣告祂的任何工作都是根據自己的主權,並不隨人的要求或變化而改變。神樂意在摩西「面前經過」(19節), 是出於祂的主權;神定意要把我們這些「硬着頸項的百姓」(3節)恢復「作祭司的國度,爲聖潔的國民」(十九6),也是出於祂的主權。神的計劃並不因人的失敗而改變,神用恩典來遮蓋祂的公義,顯出祂的榮耀,作爲祂與百姓同去迦南的證據。
•神也清楚地宣告:「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因爲「耶和華——你的神乃是烈火」(申四24),祂「住在不能靠近的光裏,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提前六16),容不得任何污穢和不義。
神提醒我們,神的恩典和赦免是爲了讓我們能敬畏祂:「主——耶和華啊,祢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但在祢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祢」(詩一百三十3-4)。
【出三十三21】「耶和華說:『看哪,在我這裏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
【出三十三22】「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過去,」
【出三十三23】「然後我要將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見我的背,卻不得見我的面。』」
•神的「手、背」都是擬人的說法。「得見我的背」,比喻摩西當時見到的只是神的榮耀過去之後的影子。「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一18),將來摩西在變像山上與榮耀的基督面對面說話的時候(路九30),就實現了看見神面的盼望。
禱告文:
慈愛的天父,
祢是那位願意與人親近的神,如同祢在會幕中與摩西面對面說話。求祢也向我顯明祢的同在,使我像摩西一樣渴慕見祢的面。
主啊,祢的恩典和憐憫何等寶貴!當摩西祈求見祢的榮耀時,祢以慈愛遮蔽他,保護他免被祢的聖潔所滅。求祢也讓我在祢的榮耀前存敬畏的心,並經歷祢的信實與保守。
主啊,求祢指教我走祢的道路,讓我更深認識祢,明白祢的旨意。即使我不能完全明白祢的作爲,但我信靠祢的應許,祢必與我同行。
願祢的面光照我,使我在生命中彰顯祢的榮耀。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